「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我不曉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本書一直出現在我周遭,《被討厭的勇氣》,挺吸引人的書名,當周圍的人一股氣的推薦,好奇心驅使我走向阿德勒心理學。然而,這種探討哲學的書一向不是我的書單,在書店翻開幾頁時,他的對話式而非故事性讓我遲疑,所以遲遲沒有買下它,一直那次在桃園機場,在登機前一刻,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情帶上它。

  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的巴士上開始,那天下了異常雨的舊金山,在我們上車離開的那刻開始放晴,歐逆累了,坐到另一邊去小憩,配著外頭的陽光,既然沒暈車,那就讀書吧!我突然明白為何之前總無法接受這本書,因為總是在心沒靜下時,匆匆翻開幾頁,無法真正領會書中哲學家的論述。

  不可否認的,書中哲學家引用阿德勒心理學,癲覆以往我們接觸的佛洛伊德與柏拉圖式理論,在年輕人與哲學家前幾夜的討論中,我根本無從接受,讓我繼續讀下去的,不是引人入勝的論點,是我跟年輕人一樣,在心中急著吶喊:「這是歪理!我不相信你能這樣說服我!」所以繼續翻頁,好奇著哲學家下一步要怎樣說服我。

  這本書很驚訝的,利用淺顯易懂的例子和文字,把看似艱澀的理論躍到書上,這下難的不是文字及學說了,難得是如何接受與吸收。最後作者岸見一郎老師在後記中提到:「書中的『年輕人』,可以是學生時代遍訪名師的我,也可以是古賀先生(另位協同作者),其實我更希望是此刻正拿著本書的你。儘管心中充滿疑惑,如果可以透過跟哲學家的對談,讓本書在各種情況下,為你的決心提供一臂之力的話,實屬萬幸。」後記在這本書的很後面了,讀到這裡我才恍然大悟,即使讀完這本書,自己還尚未全盤將阿德勒思想,但多少有被一些新的想法與觀點所影響,或是有些早就知道的,卻遲遲未付諸實行的,驚訝於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竟然將我無法用文字或語言表達給他人的情緒躍於紙上,然後將自己不敢且從未面對的人性的軟弱戳破。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一語道破了人生在這世上所有的糾結,書內提到包含「課題的分離」(站在「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讓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切割開來)、「實現式人生」(徹底認真地舞動每個此時此刻才會顯現人生的意義)等等,其中很難令人一下接受的,便是與我們熟知的「決定論」大相逕庭的「目的論」,例如:我們會生氣怒罵,是因為“有目的”的捏造憤怒的情緒,而非”因為別人惹我生氣“,我才發火。這一時間我很難用有篇幅的文字講清楚說明白,這也講清為何書中年輕人得分著好幾夜拜訪哲學家,反覆咀嚼後才能繼續學習其他論點。

  仔細一想,真的許多煩惱都是由人際關係衍生出來的,套用在我身上,就是盡可能討得所有人的喜歡。從小到大,可能因為小學轉學生的緣故,很害怕不被群體接受或是被討厭,每天帶著零食分送大家,還買過幾台當時當紅寵物機送同學,就是不想要被排擠,現在當然好很多了!找到如何讓自己與別人都喜歡的相處模式,不過不知不覺,這個過分執著於跟每一個人好的個性,還是會展露無遺,有些人說我social,但我否認!因為我是出於真心跟每個人交朋友,我打招呼、和他們聊聊近況或互開玩笑,我不是點頭之交很敷衍又打哈哈帶過!然而讓我想起在UWRF International Thanksgiving Dinner時,因為久久不見許多國際生同學,到處聊聊又拍照,最後居然讓等我的Meloday及Taemin為了等我,我們三個成為在場最晚離開的人(Melody真的是有點等到生氣了......哈哈!)

  我不曉得現在讀完本書的我,能不能立馬獲得「被討厭的勇氣」,我的個性讓我一路交到許多朋友、增廣見聞、更是讓我唸到現在這個科系,更極大可能會我未來的職業也會一直需要我這有時候也感到很累的個性。不論如何,休息了一學期,發現不在國內卻持有聯絡的還是那幾個,我不曉得是好是壞,但可確知的是,回去後可以趁機大刀闊斧,用著這樣的勇氣好好整理自己一番,我是我,不要顧慮別人對我而言還講得太輕易了,何況下學期校內實習還是跑民代線呢......

  總之,從舊金山到洛杉磯、洛杉磯到新加坡、新加坡到曼谷、最後在蘇梅島,總算將這本讀完了!驚訝到自己都不可思議!我原本是要將它蓄意丟棄在西雅圖的青年旅社呢!但罪惡感跟虛榮心將我止住,虛榮似地逼自己唸完,從台灣扛到威斯康辛州,在最後美國自助行不斷超重的行李裡,最終總算從美西再次開啟它。

  「那樣的人或許比較容易被身邊的人所接受,討厭他(她)的人應該也很少,但相對的,就無法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 岸見一郎

01/11/17-01/20/17 讀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issa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