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趙芳瑀、汪新亞/台北報導

 

台灣近幾年面臨 73 萬人赴海外工作且數量有持續增加的趨勢,讓「人才流失」成為台灣當前最迫切的課題。面對台灣「高進低出」的現況,要如何讓產業升級、使經濟活絡,除了留才,攬才更是重要的解決之道。

 

根據勞動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自104年起,每年固定有30,000名外國專業人才來台就職,遍佈各個產業中。當中又以「專門性或技術性工作」占 63.9%為最多,其次為「補習班語文教師工作」占 14.5%,第三名則是9.6%的「華僑或外國人投資或設立事業之主管工作」。不同於過往熟知的外國移工從事勞動的工作,這些外國專才來台,主要以白領工作為主,他們多在各領域有特定專長並選擇來台就業。

另

從104年以來,外國專業人員來台數量穩定在30,000人上下。(資料來源:勞動部勞力發展署)

按申請工作類別來看,外國專業人員以從事「專門性或技術性工作」占 63.9%最多,其次為「補習班語文教師工作」占 14.5%,第三名則是「華僑或外國人投資或設立事業之主管工作」占 9.7%。(資料來源:勞動部勞力發展署)                                                                               

專法鬆綁新上路 攬外國專才助產業升級

究竟有什麼樣的拉力能吸引國際人才離鄉背井來台生活呢?過往,這些外國專才多得自己與企業媒合,再請雇主擔保來台工作;或是以像觀光簽證的短期居留方式來台,再自己投履歷找工作,但為了能成功攬才、將國際市場的拉力提高,立法院在去年(2018) 2月三讀通過「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以下簡稱外國人才專法)後,大幅放寬外國人來台工作的保險、租稅、居留以及退休的相關規定,希望能藉此打造更友善的就業環境。

 

外國人才專法主要延攬的外國對象包括「外國專業人才」、「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和「外國高級專業人才」,主要針對(1.) 工作、簽證、居留 (2.) 父母配偶及子女的居留 (3.) 退休、健保及租稅優惠等三大項做鬆綁,國發會人力資源處專委鄭佳菁解釋,最大的差異在於後者兩項對外國專才的家屬更友善,讓家人團聚、租稅等優惠,都是希望可以在攬才之餘、也成功將人才留下。

截圖 2019-12-29 下午11.10.59

「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延攬的對象包含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外國高級專業人才、外國專業人才,希望能將特定領域的專才吸引來台、並提升台灣產業。(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外國專法)法規剛上路,目前在總人數上沒有這麼快看出來。」鄭佳菁針對數據補充,雖然在外國專才來台總數尚無太多數據可以參考,但以從零開始推動的「就業金卡」來說,已有突破性的成長。這項專門給「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的措施中,「就業金卡」為能直接取代工作許可、居留簽證、重入國許可證、外僑居留證的四合一證件。上路一年多,已經核發出 508 張,而 YouTube 創辦人之一的陳士駿便是首張領卡人。他回台投身新創,希望將經驗帶回台灣,協助青年創業發展。針對統計數據,辛炳隆副教授補充,目前來台的外籍性人才數量尚不多,而這些進入的人才是否為我們所期待能帶動台灣產業發展的高知識含量的頂尖人才仍待觀察。

截圖 2019-12-29 下午11.10.49

透過「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放寬外國專業人才來臺簽證、工作、居留相關規定,也優化了保險、租稅以及退休等待遇。(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提到法條推行的難處,國發會人力發展處科員高育幸說:「推行的難處比較不是法推行的部分,而是外國人真的進來台灣後的生活才是難題。」她補充,若都已達申請來台就業的標準,反而生活面才是需克服適應的部分,她舉例,像是銀行不一定願意貸款給外國人,子女教育及生活的配套問題都是一大阻礙。

遠赴異鄉求職 外籍教授:台灣人的友善是我留下的原因之一

        MAHMOUD TALAB HASAN ABDELDEEN,現為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系主任,在台灣工作一轉眼即將邁入第五年。回想起最初接觸「台灣」一詞,是在約旦拿到文憑後尋找教職相關工作時,偶然間在網路發現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招募教師的消息。到政大時,MAHMOUD才發現住宿及機票費用需自行負擔,即便住宿方面提供相較優惠的價格。他表示,通常若應徵阿拉伯國家地區的教職工作,政府會全額負擔機票及住宿。

 

在應徵政大的教職時多是對學校窗口申請作業,讓MAHMOUD覺得沒有太大困難,對離鄉背井來到台灣的他來說,反而是生活上遇到的不適應居多。「剛來時,食物是他最大的困難。」MAHMOUD提到,四、五年前時很難找到清真食品,藉由詢問學生及朋友來找尋自己可以吃的食物。語言亦是一道關卡。政府官方網站即便切換至英語模式,仍有翻譯不完全、部分內容(如文件填寫指南)是中文的情形。另外,在公共場所因有些人不會講英文,使得溝通和理解上產生困難。談及這幾年在台灣的感受,MAHMOUD說:「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交通便利、基礎建設完善、發展良好,而人民友善是讓外國人願意留下的原因。」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台灣學術研究單位的人才短缺的原因在於既留不住也找不到人才,有別於其他產業的控制權在企業,這是目前可以透過政府解決的部分。他補充到,目前從事的基礎研究,無論是國防或科技發展的商業價值都很大。因此,政府若想留住學術人才或是協助相關單位(如:中研院、國立大學老師的薪資、工研院)可以加薪的方式留住人才。

 

外國專才移入恐奪台人工作機會? 國發會:來台門檻未放寬

 

       帶來外國專才固然是好的流動,但更多人關心的是,究竟鬆綁外國專才是否連帶影響本國人就業機會?鄭佳菁強調,鬆綁的法條並未放寬外國人來台門檻,受聘規定仍得依照《就業服務法》第 46 條的相關規定,例如需要大學畢業後有兩年工作經歷、需有 47,971 元以上的薪資條件才可來台。這是確保真正進來的外國人不會搶奪本國人士的工作機會亦可以活絡產業的底線。

 

多數人對於外國人才引入對台灣就業環境的影響,也反應出「台灣缺工究竟缺在哪裡?」的問題。對此,鄭佳菁認為缺工調查多半為了招募藍領階級的工作者而淪為不具代表性的數據,鄭佳菁舉例:「很多企業開缺是為了填補不足的基層人力,只是為了完成招募程序。」因此,不能反映台灣缺工,反而呈現的是多數台人不願從事的勞動性工作。她更說到:「企業界喊缺高階人才,不過很多是只要關鍵人才進來,就可以整個帶動產業的發展的。」

       針對台灣於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辛炳隆表示,台灣在外國人眼中前幾名的的優勢在於好的生活環境、治安及人民友善,但除上所述,台灣的產業環境與就業環境的優勢不多。如今已鬆綁法治環境,延攬人才的主導性便不在政府而在企業,但若企業不願意支付高薪或是沒有外國專才的需求,那麼外國專才進不來的現象仍不會有所改善;而國家產業發展若沒有願景,本國人才會有外流的傾向,也就更不用提外國人才進來的意願了。

「可以的話,沒有人會想說離鄉背井。」鄭佳菁認為,人才外流的主因往往是因薪資不夠吸引人、無法看到產業發展的願景。以攬才而言,讓台灣成為一個好的發展舞台,吸引外籍人士來,讓他們感覺到有前景的話,可以藉此留住高階人才,也才有可能讓每年一批批向外尋覓工作的台灣人們,多點留在家鄉的理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ssa Wang 的頭像
    Arissa Wang

    我世新亞呀

    Arissa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